图录号/艺术家:
* 战国时期大型无文耸肩空首布一枚
图录号:1001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 战国时期大型无文耸肩空首布一枚
- 图录号:
- 1001
- 年代:
- 暂无
- 艺术家:
- --
- 材质:
- 作品分类:
- 尺寸:
- 高14.8cm
- 估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成交价:
-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北京诚轩
- 拍卖会名称:
- 2018年秋季拍卖会
- 专场名称:
- 古钱 银锭
- 拍卖时间:
- 2018年11月19日-23日
- 备注:
- 战国时期大型无文耸肩空首布一枚,高:148毫米,小修,极美品本目录包括古钱、金银锭、金银器三个板块,共计拍品三百六十余件。“丽庄藏中国银锭(Ⅳ)”与“清翫书房集藏精品银锭”二大专题尤为夺目,内中珍品迭出,精彩可期。“丽庄藏中国银锭(Ⅳ)”拍品七十四件,再次为银锭研究及收藏爱好者奉上一场品质一如既往的盛宴。清代四川“捐输 免得思虑”十两圆锭,是目前所见打有“免得思虑”四字戳记的唯一川白锭,兼打“捐输”,是四川税锭的重要品种,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均未见记载,公开拍卖亦属首次,待价而沽;清代贵州“瓮安县 丁粮”十两圆锭,在原本稀少的贵州税银中,系唯一存世实物遗存,公开拍卖首度出现,一枝独秀;清代云南“咸丰五年 白井课 张应卿”十八两大长槽锭,重约十八两,是目前所见个头最大的白井大槽,且为少见之一横二直打戳,虽底部曾打有验银槽,仍不失为云南井盐大槽之珍品;清代云南“南宁县 匠陈永峯 匠陈永峯”五两大三槽锭,中部加打“钱粮”葫芦形印,是云南三槽锭最罕少的品种之一,目前亦仅见此一品;清代江西“萍乡县 伍拾两 伍拾两 福成 福成”五十两方宝,属江西中晚期铸锭,“萍乡县”地处湘赣二省交界,为清末重要煤矿产区,其县铭地方存留银却极其少见。“清翫书房集藏精品银锭”共计二十二品,数量虽少,但品品珠玑,必将引得群雄逐鹿。清代安徽“凤阳关 汇源”五两圆锭,是“凤阳关”关名出现在五两关税银遗存的唯一实物,公开拍卖首现芳容,对研究清代关税及白银货币史均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清代广东“福隆 道光七年 二月大隆”十两砝码锭,系广州十三行行商“福隆”代粤海关征收的洋商关税银,存世极罕,拍品还是目前仅见二枚之中品相最佳者,稀有度与史料价值兼具;清代湖北“光绪十九年 五月 湖北盐饷 公济益”五十两银锭,是清末以盐税充作军饷的珍贵实物史料,存世少见,夙为藏家汲汲追寻之名珍;民国时期“江西足宝”五十两方宝,为江西最晚期方宝,铭文趋于简化,铸额无多。拍品状态顶级,为目前所见品相最佳。与此同时,专题外亦有诸多精品亮相,可为藏家提供不可多得的购藏良机。明代河南“阌乡县伍拾两 库书 吕酉臣 银匠马晋钘”五十两银锭,系目前仅见之明代阌乡县官府库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清代河北“顺天兵饷会源足银”三两银锭、“顺饷足纹 会源银号”二两银锭,同为马定祥旧藏顺天府兵饷银,品种极其罕见,市面赝品较多,传承有绪之真品一物难求;清代陕西“洛川 差徭”四两槽锭,是陕西槽锭最罕少的品种之一,“洛川”县铭亦极少出现;清代四川“三十三年捐输 汉州肉厘 匠涂裕盛”十两圆锭,是清末正税之附加税折银,上解后大多重新熔铸,留存至今极其罕见,打“汉州”地名兼“捐输”者,目前仅发现二枚,公开拍卖尚属首次;清代四川“叙州府宜宾县 叙州府宜宾县”十两圆锭,身为早期地方存留银,锭面同时打有府县铭者,目前仅见此一例;清代山东“日进斗金”五十两开炉吉语锭,铸造数量稀少,寓意吉祥,山东五十两吉语锭所见甚少,品相完美,更为可贵;清代吉林“光绪三十一年 宽城同顺成 匠高明”五十两大翅宝,宝面尚留完整钱庄花码编号墨迹,双翅完美,包浆轻薄,属东北大翅宝银之最高等级品相。□诚轩钱币部
- 声 明: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
* 战国时期大型无文耸肩空首布一枚
-
* 战国时期魏“安邑二釿”桥足布一枚
-
* 战国时期魏“梁充釿五十二当寽”背阴刻“充”桥足布传形一枚
-
* 战国时期楚“殊布当釿”背“十货”一枚
-
* 战国时期韩“涅金”锐角布一枚
-
* 战国时期方足布一组十枚(无图)
-
* 春秋战国时期大尖首刀二枚
-
* 战国时期尖首刀一枚、明刀六枚,计七枚
-
* 战国时期燕明刀传形一枚
-
* 战国时期齐“齐大刀”背“昌”三字刀一枚
-
* 战国时期齐“齐大刀”背“日”三字刀一枚
-
战国时期魏“共”字圜钱一枚
-
* 战国时期秦“半两”二枚
-
* 新莽时期“壮布七百”一枚
-
* 新莽时期“次布九百”一枚
-
* 新莽时期“货布”一枚
-
* 古钱一组三枚
-
* 北周“永通万国”一枚
-
* 唐代、宋代古钱一组四枚
-
* 五代十国时期南朝“太货六铢”、明代“天启通宝”背“工”、明代“永历通宝”背“壹分”各一枚
-
* 北宋“大观通宝”折十二枚
-
* 北宋“大观通宝”折十二枚
-
* 北宋“大观通宝”折十二枚
-
* 北宋“大观通宝”折十二枚
-
* 北宋“大观通宝”折十二枚
-
* 金代“泰和重宝”篆书折十一枚
-
* 蒙古汗国“大朝通宝”一枚
-
* 元代“大元通宝”八思巴文折十一枚
-
* 元代“大元通宝”八思巴文折十一枚
-
* 明代“洪武通宝”背“一钱”、“二钱”、“三钱”、“五钱”各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