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王光乐 水磨石

图录号:878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王光乐 水磨石
图录号:
878
年代:
2006年作
艺术家:
王光乐
材质:
布面 油画
作品分类:
尺寸:
180×10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西泠拍卖
拍卖会名称:
2015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现当代油画作品专场
拍卖时间:
2015年12月26日-28日
备注:
声 明:
王光乐1976年出生于福建松溪县。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N12艺术团体的创始人之一,王光乐以2002年开始的“水磨石”和2006年开始的“寿漆”系列作品,成为中国70后年轻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北京,台湾等次多次举办个人展览。现为职业艺术家居住于北京。
水磨石是七、八十年代非常普遍的建筑材料,王光乐的叔叔是位水泥匠,常常打磨水磨石,成为艺术家早年对美的认知。他希望画面更加纯粹,索性抺掉光束,单纯表现水磨石的纹理,并开始了水磨石系列。王光乐仔细地把水磨石的表现纹理绘画在画布上,纹理由外向内伸延,颜色的深淡转变,让我们看到一个道光的印记。他在过程中认识及控制自己身体,在平静的绘画过程中,感受着生命,尤如僧人修行一样。这种创作方法更重要是让观者沉醉其中,在震撼的细节中,体会生命的流逝。
王光乐选择了一个根本不是题材的题材作为自己绘画的对象,这并不隶属于“捞偏门”的做法,更不是所谓无意义的取径。王光乐只是认为这个题材适合自己,仅此而已。王光乐还以某种研究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局部,越是接近画面,越是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严谨,以至接近于“偏执”的程度,而在大多数人看来,每一幅“水磨石”无疑都是艺术家不懈坚持的成果。
“实际上我的作品一直被人列为抽象,但这不是我的出发点。像水磨石我一开始就是在画一种建筑的材质,用很写实的画法。但是这个东西本身作为一个题材很“淡”,不像画一个苹果能被人辨认得很清楚;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水磨石这种材质。”
画面光斑形状不同,每个小石头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各有不同,光乐用完全写实的手法描摹了每一颗小石头,他甚至还画出了水渍在石子间洇开的效果。但是在这里,光,不再是印象派绘画里的光,而是指向精神层面的,在光乐平均用力于每一颗小石头,不厌其烦地画出成千上万颗小石头的同时,一种朴素的终极关怀已经潜伏于光乐的绘画中。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将“水磨石”视为艺术家坚持而具耐心的某种“试剂”的话,那么简直就要大错特错了。作为视觉艺术形式的绘画,其本质上总是借助于形、色的塑造与结构关系,在二维平面中实现对或真实、或理想、或幻觉的空间形态的积极营建。然而王光乐“水磨石”,却是想在空间形态的惯常营造之上,再嵌入某种“时间”性的维度。事实是除了四季转换与昼夜更替之外,时间的流转于我们则简直是无从把握。由此我联想到“沙漏”—这种最原始的计时工具,因为“沙漏”保留了时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或形状间相互转化的有机方式,而最有趣的是,无论是其中的“多”抑或是其中的“少”,都是时间转换而物质化的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光乐的“水磨石”是以物质化的“多”来有效刻度时间的表达法:那些无以复加的“水磨石子”,近乎逼真的展现方式,以及刻意夸耀的手工感,既对应于王光乐数月一幅的创作周期,而形成了对其个人生命的时间性的记录、体验以及纪念的具体方式,同时也直接针对于观赏者,形成了某种基于空间之上的“时间性”的思考象限和心理暗示。极度精细及仿真的细节,除了给予观者视觉上的震撼,更是艺术家创作时间的具体记录,是时光流逝的见证。漫长及不断重复的创作过程,考验着艺术家的耐性,艺术家在过程中认识及控制自己身体,在平静的绘画过程中,感受着生命,尤如僧人修行一样。这种创作方法更重要是让观者沉醉其中,在震撼的细节中,体会生命的流逝。在“水磨石”的同时,王光乐也在寻找那种类似于“沙漏”的“少”的时间表达法:王光乐曾经通过在白色丙烯中不断稍稍添加黑色颜料的方式,而在同一张画布上形成所谓前后色差微乎其微的一种覆盖关系,并通过这种覆盖关系来尽量对时间进行刻意地“压缩”至“少”的程度;而更极端的是2005年间,王光乐花了3个月的时间在行将拆除的大房子里画了一整面的墙的《水磨石》,最后施以推土机的摧毁,这种通过对“多”的“暴力”来实现时间性的“归零”,虽然多少有点悲怆,但是却是视觉化的乃至黑色幽默式的阐释。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