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清康熙·铜鎏金金刚总持坐像

图录号:2458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清康熙·铜鎏金金刚总持坐像
图录号:
2458
年代:
艺术家:
--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36cm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西泠拍卖
拍卖会名称:
2020年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华藏宝相·历代佛教艺术专场
拍卖时间:
2020年08月07日-10日
备注:
声 明:
康熙帝承祖母孝庄太后虔诚敬佛之心,信仰藏传佛教。满清皇室与蒙古向有联姻传统,藏传佛教信仰亦得其影响,西藏政教合一由达赖喇嘛治理,得康熙朝庇护,其政治、宗教皆与清廷密切相联。 《清朝野史大观》中有“世祖入五台山之原因”便说到:“……然世祖之于董贵妃,所谓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者也。乃红颜短命,世祖对之,忽忽不乐,未数月,遂弃天下,遁入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⑩]顺治帝出家为著名清宫疑案之一,先不论是否真实,此野语从侧面反映了世祖受佛教影响之深。此外,康熙朝的太皇太后、皇太后皆为佛教信徒。康熙帝的成长环境,他周围的亲人不乏信仰佛教者,这些对于康熙帝势必产生深远影响。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特设中正殿念经处,处理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属礼部机构之一,由两名内务府官员专责管辖。清廷佛教活动皆由藏、蒙喇嘛主持,且诏命制大量工艺品及画作,供奉于寺庙。基于政治及信仰考虑,康熙一朝建约三十五座大小寺院于紫禁城内,城外更是多不胜数,犹以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创设之承德避暑山庄为多。 金刚持,是印度梵语的意译,音译“伐折罗陀罗”,其中“伐折罗”意为“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合译就是“持金刚”或“金刚持”;藏语称“多杰羌”。 他是法身佛亦称之为本初佛,既为湛然不动、离言绝思之寂静本体,又有无所不能的智慧和功德,为一切众生本来具足。 正如古德所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他是大自然中的青青翠竹和郁郁黄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与释迦牟尼佛有同有异,其中相同之处是,释迦牟尼佛的智能心是法身,其语是报身,其色身是化身,报身、化身与法身本来不即不离,故而金刚持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不同之处是,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是法身化现的有形有相的慈悲色身,而金刚持是无形无相的,是法界的本体。可用比喻的方式来理解,金刚持和释迦牟尼佛就如太阳和它发出的光与热,金刚持是太阳本身,而释迦牟尼佛则是太阳发出的光与热;又如水和波的关系,金刚持是水本身,而释迦牟尼佛是水产生的波浪。可见,不同之处是从事相而言,而相同之处着眼于本体和实相而论。 此像表现的就是一尊造型特征十分典型康熙时期的金刚持造像。头戴五花冠,五花雕刻通透华丽,头顶束柱状高发髻,耳际宝缯呈U字形向外翻卷;额部高广,双目俯视,细眉高挑,高鼻小嘴,妙相庄严。上身饰项圈和长璎珞,圈链上皆缀有中空花瓣,原本镶嵌的宝石已失,可想当时此尊佛像是多么的雍容华贵。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洁,突出身躯骨骼与肌肉的自然起伏与变化,僧裙后部刻画有精美的缠枝莲纹饰,錾刻工艺精美绝伦;腰间束宝带,宝带下缀有联珠式璎珞;手和足部佩有钏镯;周身披倒U字形大帔帛,帔帛绕手臂后向外飘扬,极富装饰意味。这些装饰造型美观,立体感极强,体现了京造地区造像的鲜明特点。结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置胸前交叉,结金刚吽迦罗印,左右手分别持金刚铃和金刚杵(法器已失),铃杵组合象征慈悲与智能的合一,代表密教修行的最高修行成就和境界。莲座宽大,造型大方,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饱满有力,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足见做工之讲究。 此尊金刚总持躯体壮硕,肌肉劲健,体态优美舒展,造型大气完美,充分表现了金刚持在藏传佛教中的至尊地位和悲智双圆的宗教特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非凡的艺术美感。整体品相保持完美,金水保存较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康乾盛世中的造像艺术精品。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