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齐白石 陈师曾 1919年作 花卉草虫 成扇

图录号:65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齐白石 陈师曾 1919年作 花卉草虫 成扇
图录号:
65
年代:
艺术家:
齐白石陈师曾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22×58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259434
USD:33253 GBP:0 EUR:0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
拍卖会名称:
中贸圣佳 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扇画 总成交额:523.16万元 成交率:73%
拍卖时间:
2005年12月2日
备注:
声 明:
录文:△设色古淡,李云甫孟丽重一流,印昆夫子命画因一拟之。己未夏日雨后,衡恪。
△己未夏余,三过都门。以画悬之市中,绝无买者。惟吾,印髯六兄编,再索知者亦奇不独余之画也。弟璜并记。
世界巨匠之灵气 环宇古琴之知音
—赏析齐白石·陈师曾合璧扇画
《中国一绝》中说:扇画是中国画苑中的奇葩。扇画显小,未必简略,常以诗情画意寄托着友人情怀;以小观大,透视着画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有的一把小扇还伴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历史价值。
这把由齐白石和陈师曾合璧绘制的扇鉗、竹骨、雕梅,甚是精美,尤其是白石老人画的豆角蟋蟀图和陈师曾画的芙蓉更是精彩绝伦。其中包蕴着齐白石和陈师曾深厚的友情,为这把扇鉗平添了特殊价值。
此扇作于1919年。是年白石老人已近花甲之年。就在这一年,他举家定居北京,并开始“衰年变法”,渡过他从事艺术事业以来生活最艰辛、画事最落寞的一年。
白石老人出身于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从小放牛种田,9岁读过一年书,13岁学木工,16岁做雕花木匠,27岁才正式拜师学书画读诗文;40岁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迹大半中国师法自然;50岁后研习前代大师作品,到1919年三过都门时,他已是一位诗、书、画、印无一不工的文人画家了。但是,他那老农的身世,质朴的外表与冷逸似八大山人的画风受到京城文人们的讥讽和排斥,画作无人问津。正如这幅扇画左题记所云:“己未夏,余三过都门,以画悬之市中,绝无买者,惟吾印髯六兄,偏能再索,知者亦奇。不独余之画也!”对一位绝仕途,蔑权贵,仅靠卖画为生的白石老人来说,可想而知,生存是多么艰难,老人曾在他自述中说:“家里穷的很,一家人在北京没有一个好地方住,不是住寺院,就是住和尚庙子,日子过得好苦。”这幅扇画恰好反映了他当时那悲凉的心境。白石老人在作此画时正值盛夏。画中却表现的是落木萧萧,草虫哀鸣的悲凉秋色,那驰纵飞舞的笔触象飒飒的秋风,寥寥数笔却刻画得惟妙惟肖的4只蟋蟀像在诉说着怀乡之情,身世之悲,落寞之怨。画面虽显冷峻苦淡,却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透着作者必将成为世界巨匠之灵气。
正当白石老人在京城举世滔滔乏人理会、阳春白雪无知音时,一位与老人素昧平生,比其小10多岁的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此人就是白石老人在《自述》中称“懂我的画绝无仅有的人”—陈师曾。
陈师曾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天禀慧绝,十岁能为擘窠书、涂抹烟云、工诗文,成年后留学日本习博物。其篆刻妈铸秦汉,古拙纯朴,其书法篆、籀、隶、魏、真、行无一不工;其画追石溪,熔陈淳、徐渭、吴昌硕等大家于一炉,挺拔峻逸,奔放奇丽。1919年陈师曾已是名满京城,为中国画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扇中芙蓉图是陈师曾去世三年前所作,画面浓墨賡毫,风神雄丽,正如吴昌硕对陈师曾绘画的评价:“以极雄丽之笔,郁为古拙块垒之趣,诗与画下笔纯如。”这幅洒脱不羁充满富贵之气的芙蓉图与齐白石清雅冷逸、质朴无华的豆叶蟋蟀图形成鲜明对比。
殊不知,白石老人作此扇正是其“决定大变不欲人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之时。1919年开始的“衰年变法”铸就了白石老人世界艺术大师的地位,是中国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这一页与陈师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画此扇画前一年,齐白石二过都门时,陈师曾见到齐白石,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当时齐白石取出其画作《借山图卷》请陈鉴定。陈诚挚直言“画格是高的,但还有不精湛的地方”,并题诗一首“……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鼓励齐白石自创一派不必求媚世俗。1919年齐白石定居北京后,“常到陈师曾家去谈画论世、切磋画法”(齐白石自述),这把扇画作于1919年7月,应是两人在一起切磋画法时为一位印髯友人所绘。从画题款中可看到陈师曾借以仿清李芸甫、孟丽堂大写意画风,在引导齐白石向粗叶大枝,浓艳明朗的方向发展。 齐白石在他自述中曾说:“听了陈师曾的话,才自创红花墨叶一派”。陈师曾对齐白石“衰年变法”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在此扇画可见一斑。
齐白石不仅在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上受到陈师曾的影响。在艺术作品宣传和生活上也得到陈师曾的莫大帮助。1919年白石老人定居北京,因“画悬之市中,绝无买者”生活落入困境,陈师曾荐友人与齐相识,介绍人购买齐的画。
齐白石在一幅《花禽》中题记曰:“……庚申九月,友人陈师曾以书来索画,以此助赈,余自知画不值钱,师曾之命未可却也,时寄萍象坊桥观音寺,白石并题记。”可见陈师曾有时还暗中解囊相助。陈师曾对他的学生胡佩衡说:“齐白石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出来的,我们应该特别帮助这位乡下农夫,为他绘画宣传。”1922年陈师曾特意将齐白石的画携出国门到日本参展,受到热烈欢迎。不但将齐白石的画全部卖出去,而且卖价特别丰厚。经过那次展览齐白石名声大作,画价节节攀高,从此以后齐白石的“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齐白石自述)。
对于陈师曾的深厚友情,齐白石念念不忘一直到他去世。1923年陈师曾不幸染疾去世,齐白石悲痛不已,他说:“我失掉了一个知己,心里头感觉异常空虚,眼泪也就止不住流下来”(齐白石自述),他多次赋诗悼念这位净友,诗曰:“哭君归去太忽忙,朋友寥寥心益伤,以后苦心谁识得,黄泥土上数青松。”“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相知,九厚勿相味。”从凄楚动人、丝丝如血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白石老人对相畏朋友陈师曾的去世无尽的悲痛和深切的怀念,这种情结一直到白石老人晚年,白石老人之子齐良迟回忆说:“他一想起陈师曾就伤心,有时甚至哭起来。”他告孩子们:“陈师曾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诚恳地帮助了我,并热心地向外介绍我的绘画艺术,我如何忘得了他呢,要你晓得有这么多的人晓得你爸爸,这都是搭绊了陈师曾喽。”
陈师曾说:“一个完善的画家,必须具备的品质,第一是人品,二是学问,三是才能,四是思想。”这把扇子折射出的正是他们的四种品质。
一把扇两个面,一面的作者是世代贫寒的农夫,一面是世代荣华的贵人。一面的画作在当时“绝无买者”,一面的绘画誉满京城。然而这两位画者不分高低贵贱,不分贫富长少,成为相畏莫逆,靠的是什么,靠得正是他的优秀的人品,渊博的学问,非凡的才能和不断创新的思想。
睹扇思人。不禁想起“伯牙鼓琴”的故事,据《吕氏春秋》记载,伯牙善鼓琴,他在抒怀“志在高山”时,一位素昧平生的过路人灵子期听后曰:“其意巍巍乎若泰山”;他在抒怀“志在流水”时,灵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能有知音而大喜,两个遂成莫逆。后来灵子期不幸早逝,伯牙悲痛不已,摔琴绝弦,后人赞叹曰:“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如今这首中国古典“高山流水”已做为地球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发向太空,响彻了环宇。与“高山流水”有画曲同工之妙的齐白石奇绝灿烂的绘画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人类艺术的高峰,齐白石被世界人民推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那位英年早逝帮助齐白石的陈师曾以其独树一帜的绘画和高尚的人品被后人传颂。
这把精美的折扇正是这两位大师绘画艺术和深厚友情的最好印证。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